国家卫生健康委4月27日在北京召开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肿瘤诊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互联网医疗以及罕见病防治工作有关情况
主持人: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例行新闻发布会。
近期有多个卫生健康领域的纪念日和宣传周,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25日-5月1日是《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4月26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等。希望各位媒体朋友在这些纪念日、宣传周期间,开展重点宣传报道,与我们一起,促进全社会对相关疾病的认知,凝聚疾病防治合力。
下面,向大家通报近期出台的卫生健康有关政策文件情况。一是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21年工作要点》,明确将研究制订“营养健康学校建设指南”等14项文件,推动落实“建立完善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资源库”等21项重点工作,组织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全国知识竞赛”等19项活动。二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在方便劳动者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作出规定,明确用人单位责任,优化诊断与鉴定流程,缩短办理时限,促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三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管理遏制耐药工作的通知》,要求医疗机构落实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主体责任,采取扎实管用的措施,减少抗微生物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四是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医保局等单位印发《关于开展不合理医疗检查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将于今年4月至明年3月,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违法违规开展医疗检查的其他机构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严肃查处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诊疗技术规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合理医疗检查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以上是近期情况通报。
今天的发布会将继续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为主线,向大家介绍肿瘤诊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互联网医疗以及罕见病防治工作有关情况。特别要向大家说明的是,这是“医疗服务惠民生百年巡礼”专题新闻发布会的首场,重点介绍我国肿瘤诊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互联网医疗以及罕见病防治发展成就的有关情况。后续我们还将围绕医疗服务惠民生相关内容召开多场发布会。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 焦雅辉女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 赫捷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 樊嘉先生;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 李林康先生;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
首先,请焦雅辉局长向大家作介绍。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 焦雅辉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是医疗服务惠民生百年巡礼首场专题新闻发布会,按照安排,我将为大家介绍我国肿瘤诊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互联网医疗以及罕见病防治的有关情况。
首先向各位介绍肿瘤规范化诊疗的相关情况。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癌症患者和癌症用药,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多次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肿瘤防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夯实肿瘤规范化诊疗相关工作。通过加强肿瘤诊疗体系建设、制定完善技术规范、加强肿瘤用药管理、开展肿瘤诊疗质量控制、推广治疗新技术应用等,着力提高肿瘤的诊疗能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肿瘤专科医院和床位数量、肿瘤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均不断增加,以肿瘤医院、综合医院肿瘤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为主体的癌症诊疗和康复体系初步形成,肿瘤诊疗模式更加优化,多学科诊疗的模式正在积极试点,肿瘤诊疗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提升,恶性肿瘤的五年生存率已经从十年前的30.9%提升到目前的40.5%,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某些恶性肿瘤比如食管癌,五年生存率已经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下一步,我们将狠抓工作任务的落实,以肿瘤规范化诊疗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不断提高我们国家肿瘤的规范化诊疗水平。
下面,向各位介绍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有关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组织研究部署,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纳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工作要点,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持续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启动了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项目,在京、沪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依托高水平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在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河北、山西、辽宁、安徽、福建、河南、云南、新疆等8个省份,针对肿瘤、神经疾病、心血管病、儿科、呼吸、创伤等6个重大疾病类别,通过建设分中心、分支机构等方式,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当地的医疗服务保障水平。目前第一批试点建设项目已经开始运营,填补了当地的若干技术空白,有效带动、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相关省份患者跨省就医人数出现明显下降,正逐步实现“大病不出省”的目标。
接下来,向大家介绍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有关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响应,先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从服务内涵、准入、职业规则、监督管理等方面规范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健康发展。三年来,全国已经设置审批了1100余家互联网医院,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同时我委还连续实施两个三年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印发《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指导各地和各医院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难点”问题。
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诊疗服务在保障患者医疗服务需求、缓解医院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压力、减少人员聚集、降低交叉感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伴随着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的快速发展,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在政策层面加以引导和规范,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后续我委将制定互联网诊疗服务和监管两个方面的规范性文件,确保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高速发展的同时提供更高质量、更加规范的服务。
最后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罕见病防治的有关工作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罕见病这一特殊领域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方的关注。自2015年以来,我委成立了罕见病专家委员会,五年多的时间,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纳入了121种罕见病,并对目录内的所有病种逐一制定诊疗指南,建立起覆盖全国324家医院的罕见病诊疗协作网,进行相对的集中诊疗和双向转诊,积极组织广泛的医务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罕见病的诊疗水平,建立起罕见病病例登记制度,目前已经登记46.8万例的罕见病病例。罕见病防治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但小窗口见大仁爱,不仅为罕见病患者这个特殊群体提供了有效帮助,也为营造更加包容、接纳、关爱罕见病人群和罕见病防治工作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我委发布了《中国罕见病防治与保障事业发展报告》,详细阐述了我国罕见病工作进展成效,为全社会更加全面地了解罕见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最佳实践。下一步,我委将按照“预防为主、分类施策、稳步推进”的原则,持续开展罕见病防治工作,维护罕见病患者的健康。
以上就是我的介绍,请各位媒体朋友了解。
主持人: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下面进入媒体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红星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目前国家针对癌症治疗已经制定了各种指南和共识,请问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应该如何做到规范化诊疗?我们还想请问一下,目前在肿瘤治疗的过程当中临床上有时会出现超适应症和超指南用药的情况,请问应当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 赫捷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问题,您的问题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癌症已经成为了一个全世界的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183个国家当中的112个国家,低于70岁的人群当中,癌症是主要的死亡原因,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上升,我们国家的情况是癌症发病和死亡也有上升的趋势,因此癌症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目前医疗技术水平受到限制,还无法完全攻克这一顽疾。
整体来看,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对癌症的治疗还是有所改善和提高的。刚才焦局长也提到了,我们国家癌症的生存率已经从十年前的30.9%提高到40.5%,提升了10个百分点,这和我们党和国家极力推行癌症规范化诊断治疗是息息相关的。很多晚期的癌症也得到了救治,很多晚期病人长期带瘤生存,生活质量也大大地改善了,随着缓和医疗的发展,对这些病人的终末期的治疗也大大地提高了,因此他们可以得到生活质量的改善,甚至是有尊严地活着。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的癌症治疗情况是在逐渐改善的。
那么从肿瘤的诊疗管理来说,质量控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手段,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各个医疗机构进行单病种治疗质量控制,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单病种质量控制和控制工作的通知》,2021年2月又印发了《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而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治质控指标就在其中。国家癌症中心早在2013年就在卫生健康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极力推行肿瘤单病种质量控制以及各种癌症的规范化诊疗行为,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体系管理。我们从全国的28个省,从国家到省再到地级市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已经形成,进一步推行质量控制的一系列政策。
二是提升专业水平。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成立以单病种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比如乳腺癌的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肺癌的诊治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大家都知道放射治疗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治疗手段,放射治疗也有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等。这些都是在专业上规范医疗行为,对各个医疗机构进行培训和指导,目的是进一步加强规范化。
三是促进诊疗的同质化。就是在单病种质量控制这么一个疾病,以乳腺癌为例,我们先选了200多家医疗机构作为试点,对这些机构从指南到诊疗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化要求,包括肺癌、结直肠癌和肝癌都在很快地向全国推行,这样不同的医疗机构都可以达到同质化,通过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使得质量能够得到控制,质量有评估、质量有改进,同时要有成效。
通过这项工作,我们进一步规范了恶性肿瘤诊治的行为,持续地改进了医疗质量,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恶性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于刚才您提到的另一个问题,目前癌症患者个体差异是很明显的,治疗也是很复杂的,基于目前比较有限的医学证据所制定的诊疗共识、指南,甚至是标准,不太能够跟得上医学的发展。大家都知道,医学的发展是一个探索的科学,很多标准包括国际上的惯例都是几年前的,目前情况又有了发展,因此从现在获批的药品适应症或者写入指南的医疗方案很可能都是落后的,那么就应该基于较为充分的临床证据给患者一些超适应症,或者是超指南的治疗,也是为了探索诊疗效果,而事实上也有很多的药物超出了适应症以后确实有效。
但我们也要强调,临床药理机构和伦理委员会应当严格监督,在开展超适应症和超治疗指南的这些临床研究上,这些是临床治疗的创新,并不是过度治疗,而是在严格的监控下实行的。事实也证明,很多癌症患者在这种情况下都是可以获益的。
新华社记者
当前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正在布局当中,我想知道这个中心和传统的医院或者医疗机构有什么样的区别?中心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什么?想要解决哪些问题?从目前的疫情状况来看,它的作用是否发挥到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 焦雅辉
可以说对于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今年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对于“十四五”期间推行分级诊疗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国家卫健委认真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工作,可以说两个中心的建设是我们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分级诊疗目标的重要措施。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工作,我们对它的定位和一些传统的医院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求的是医教研防管全方位提升。比如医疗方面不仅是要给老百姓像一家普通的医院一样看常见病和多发病,作为国家医学中心,现在我们跟国家发改委制定中心建设方案,国家医学中心更多的是要瞄准那些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医疗领域、前沿的问题,以国家医学中心作为一个平台,集聚各方面的资源,包括基础研究、转化应用的,作为一个平台在医疗领域国家医学中心更多的还是要瞄准这样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解决临门一脚、卡脖子的问题。教育要为国家培养更多学科的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所以这种培养更多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相应的人才,不仅仅是自己医院简单的医生培养。
科研方面,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承载着科研创新,包括医学科技领域的领军作用的发挥,这些都是一个普通的医院所不能承载的。另外就是在公共卫生领域,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家也已经看到,现在我们也在同济医院批准其作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医学中心,所以这样的一些大的医院在这些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承担着重大的公共卫生任务,也不是一家医院能够承担的。
管理方面,赫捷院士作为国家癌症中心提到的这些问题是在整个专业管理领域,包括大数据的集聚、整个医疗资源体系的组织和动员也是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所要承载的任务。最近几年大家也看到了国家癌症中心和心血管中心每年都要发布年度的国家在这个领域的重大报告,这项工作就不是一个肿瘤医院或者一个阜外医院能够做到的,所以作为功能定位来讲,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和一个普通的医院是不一样的。
围绕着这样的功能定位,我们现在也在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一方面对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扩容,另一方面是进行区域的均衡布局,并且在“十四五”期间推动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对于这样的体系布局也在进行一系列的安排。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做到国家要有高峰、区域要有高原、省里要有高地,通过这样的一个布局来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大病、重病在省里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就能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能解决。现在我们一方面是通过委省共建的方式把国家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扩容,进一步提升相关能力,所以现在我们已经在几个重大疾病领域,比如癌症、心血管、神经疾病和儿科创伤、重大公共卫生,包括呼吸和传染病等等,十个领域都在布局国家医学中心,儿科领域也在布局区域医疗中心,这些都是我们为打造国家高峰、区域高原不断扩容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
再就是区域的均衡布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卫健委在2019年按照中央的安排,我们在8个省、10个项目进行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试点,通过这一试点,应该说我们逐步实现区域均衡布局的目标,樊嘉院长的医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示范,复旦中山医院在厦门办了复旦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以说我们这个区域医疗中心的均衡布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对口帮扶,也是一个实质性的输出,管理、人才、技术、服务方方面面的实质性输出,从而达到一个区域均衡布局的目的。
举个例子,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通过他们在河南建的河南儿童医院,建成以后通过我们现在的跟踪和评估,河南无论是门诊的还是住院的,进京看病的患儿数量都有大幅度下降,都已超过50%,所以这个效果应该还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下一步我们准备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这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向更多的范围和领域进行推广,最终实现我们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目标。
东方卫视记者
刚才焦局长提到国家为了实现大病不出省建立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请问为了提升这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医疗服务水平,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你们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 樊嘉
介绍一下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在福建省厦门市建立的区域医疗中心,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我们当时是2017年8月试运行,核定床位是800个,现在我们已经开放550个床位。因为我们根据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要求特别是大病不出省的要求,大概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我们在区域医疗中心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大概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顶尖的人才队伍,我们在厦门医院建立了12个工作站,是由两位院士进行分管,另外十位都是非常知名的主要疾病专家,这些团队定期到厦门医院工作,参加一些门诊、手术和疑难杂症的诊治。
我们安排高端人才,比如学科带头人的主任,每周都会定期到厦门医院工作,解决疑难疾病的问题。我们还有一些骨干的医生,主要是副主任以上的医生,也是长期驻在厦门医院。另外还有一些比较高资历的主治医生,不光是在当地,有的是在医院,相当于以医疗队的性质派过去,这样我们可以解决在厦门医院的人才高质量的问题。
再就是我们医疗技术的平移,很多都是我们的先进技术平移到厦门医院,比如在外科技术、诊断技术、这些技术填补了福建省的空白,包括44项填补了厦门市的技术空白,甚至有些在亚洲和国内是最原始创新的、最先开展的技术,比如二尖瓣的置换术,第一年就是在厦门医院开展的,这些都是一些大的疾病,需要从福建、厦门到上海。
我们在医疗和医学研究方面也是在开展很多研究,包括专利的技术转化和专利的技术申请,这些都是在厦门开展的,包括在教育培训方面,比如凡是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工作的,不管是在当地招聘的还是最新引进的,这些都要先到总部培训半年到一年,有的甚至是两年,培训以后再返回到厦门医院,很多流程和操作医疗过程当中的行为规范都能够按照我们中山医院的行为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病人的诊治,所以完全是把中山医院的规范和标准平移到厦门医院,这些就是我们做的很多工作。
这些工作在厦门当地也是得到了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包括人、财、物、权力、以及在政治上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所以作为厦门第一批的区域医疗中心,能够完善好、建设好,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好评,一方面是得到国家发改委和卫生健康委的指导和支持以及医院的努力,还有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人民日报记者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涉及到121个病种,请问新的罕见病目录制定工作是否在进行?有没有具体的日程表可以公布?
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 李林康
回答您的问题之前,我想讲一位罕见病患者和她母亲的对话,就是一个SMA肌萎缩症的小女孩,只有10岁,她和妈妈说,妈妈,我为什么早出生?晚出生一个月或者早出生三个月可能就不会得这个病了,她妈妈说,宝贝,你是想早点和妈妈相见,孩子又问,妈妈,我为什么得这个病?妈妈说,宝贝,全家感谢你,你承担了我们全家的痛苦。这就说明,罕见病对我们来说尽管是万分之一的概率,但对一个家庭来说那就是灾难。
第一批目录公布以后,可以说这是在我国罕见病管理方面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因为是以目录的形式确定了罕见病的定义,有了目录以后,我们的医疗药品审批,包括保障都有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这里,我想讲一下这个目录出台之后的作用,就以亨廷顿舞蹈症为例,主要是影响神经和语言的失调,症状就是不停地跳舞,被人称为致命的舞蹈。这款疾病治疗药物在美国上市之后,没有在中国上市,我们有些患者通过一些渠道购买印度的仿制药,但副作用很大,吃了以后可能会自杀。
这款药物在2017年改良之后的氘丁苯那嗪在美国上市以后,国内患者给企业写信,要求引进中国,企业没有回信,转机出现在2018年,也就是刚才你说的2018年5月国家五部委发布了罕见病目录以后,这款药物的目标疾病就出现在目录当中,同时药监局和卫健委又发布了关于罕见病药物注册优先审批的政策,同时也公布了境外上市的罕见病药物可以提交境外取得的临床试验数据,直接申报药品上市申请,企业才看到了希望,就是可以进入中国,2019年底向我们的CDE提出申请,2020年5月这款药物经过药监局审批。那么如何才能进入医保?医药企业和患者组织了评估报告,就在2020年12月,这款药物进入了医保目录。
这个过程从审批到进入目录是一年的时间,可以看出我们的有关部门是在践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这些患者结束了“我不是药神”的那种状态,所以今年我们要适时地开展第二批目录的遴选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已经收到了将近200份申请,我们将进行材料审评、专家论证和公示等,按照既定的遴选程序,具体时间还是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信息为准。
央视财经记者
刚才焦局长介绍了我国的互联网医院现在已有超过1100家,线上的医疗服务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但也有人表示线上的医疗服务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相关问题,能否介绍一下我国目前线上医疗服务落地的情况如何?解决了老百姓看病当中的哪些难点和痛点?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 焦雅辉
谢谢您的提问,刚才您提到互联网医院遍地开花,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好。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可以说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刚开始是野蛮生长,之后逐步进入了理性发展的阶段。作为互联网医疗健康主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我们一直秉持着包容审慎的态度。因为我们知道互联网医疗在互联网上不仅是医疗,现在我们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在享受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还是有些风险,所以对于互联网整个的监管是我们作为各行各业政府主管部门面临的一个挑战,所以我们对于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一直是秉持着包容审慎的态度。
国家在2018年出台相关政策以后,我们是要先立规矩,明确红线和底线,然后引导行业规范地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可以说我国互联网医院迈上了一个快车道,就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当然,这种快速发展和我提到的一开始互联网医疗的野蛮生长的态势是不一样的,是在一个相对规范和相对更高水平的基础上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刚才您提到,目前我国设置审批的互联网医院是1100多家,可以说互联网医疗服务确实是聚焦在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难点和痛点问题,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
首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医疗服务的流程,从2018年到2020年,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整地设计出了我们国家智慧医院的政策体系框架,也就是说我们提出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医疗、服务、管理这三个维度打造我国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的建设。这种智慧医院的建设在服务领域,比如预约诊疗、移动支付、信息的推送、结果的查询,甚至是经过去年新冠疫情之后还有很多延伸领域的互联网线上服务,也给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了更加方便的体验。根据我们目前的统计情况来看,全国三级医院开展预约诊疗的比例超过50%,7700多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建立了预约诊疗制度,其中能够做到分时段的精准预约诊疗的超过80%。其实不仅是在医疗领域,通过这次疫情大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通过预约享受各种各样的服务,这样的理念和做法越来越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比如景区和影院在节假日期间的开放都是要进行预约的,所以在医疗领域的预约诊疗方面我们是先行了一步。
以上这些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于医疗服务流程的改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现在我们很多的患者来到医院看病,通过精准的、分时段的预约诊疗,可以避免长时间的等待,并且不用在医院等着出报告,回家以后通过一部手机、通过互联网技术也可以查询到自己的检验结果。
去年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给我们很多的患者带来了一个便利,因为我们既要考虑到疫情的防控和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同时还要兼顾到广大患者的正常医疗需求,尤其是那些需要规律性治疗的需求保障,也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减少由于人员的聚集导致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风险。互联网医疗在疫情期间确实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想这也是我们设置互联网医院的数量有了一个大幅度提升的重要原因,包括一些老年人和长期用药的慢性病病人,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比如北京规定在疫情期间可以通过药品的配送服务开具最长3个月的药品处方,可以说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患者。
应该说远程医疗是互联网医疗的一个比较传统的体现形式,现在我国远程医疗覆盖了全国近90%的县区,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健康扶贫的时候,远程医疗的服务模式覆盖了全国100%的贫困县,实现了全覆盖。今天的远程医疗的内涵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的远程医疗的内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远程医疗的方式是极大地缓解了我们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今天我们的远程医疗、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远程诊断,除了这些之外,我们通过远程的方式对医务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帮助和远程教育培训、远程查房,可以说一方面提高了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另一方面通过远程医疗这种方式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下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所以应该说我们的互联网医疗在这些方面都是极大地惠及了更多的群众。
当然我们在互联网医疗推行的过程当中也关注到老年人群体,比如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问题,很多老年人由于智慧化手段的应用出现了一些不便,我们要求大家保留一部分传统的方式,比如预留一部分现场挂号的号源,增加医院当中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导医服务等,尽可能方便老年患者,让他们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带来的便利。国家卫生健康委也把老年人如何享受互联网医疗的便利作为今年我们党史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望能够让的互联网医疗惠及到所有的中国老百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记者
目前很多抗肿瘤药物尤其是新药都已经陆续上市,国家也进行了一些医保的谈判,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是抗肿瘤药物进入医保之后能否进医院?目前这些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如何?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
谢谢这位记者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肿瘤药物的保障,特别是十九大以来,通过国家医保谈判等方式使抗肿瘤药物大幅度降价,提高抗肿瘤药物的可及性。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要求各个医疗机构及时地配置这些药物,另一方面要求各个医疗机构合理地使用抗肿瘤药物。2018年开始,国家癌症中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直接领导下,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这是对全国1400多家大型医院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监测,监测促进了抗肿瘤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数据显示,2020年监测网监测的医院配备谈判的抗肿瘤药物平均数量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5%,住院患者平均使用这些药物的人次数增加了6%,而均次费用却下降了8%,有些比较昂贵的免疫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均次费用下降了50%-70%。由此可见,抗肿瘤药物的可及性已经明显提高了。
此外,通过监测肿瘤合理的诊疗行为和抗肿瘤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整个医疗行为规范。举个例子,2020年我们对监测的医院进行了统计,发现在使用抗肿瘤药物的病人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比前一年度提高了6%,也就是说更加规范了。
当然,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医院,抗肿瘤药物的配置以及对药物的使用水平还是有差异的,因为医院的级别不一样,医生的水平不一样,肯定会有一些差异。我们通过同质化逐渐提高,就像刚才提到的质量控制,逐渐地把这方面的弱点进行弥补。
今后国家癌症中心将继续做好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工作,对重点药物的使用进行分析、评估和改进,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抗肿瘤药物,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各个医疗机构的考核提供参考依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评论记者
最近我们看到网上流传的关于北医三院肿瘤内科医生反映肿瘤治疗黑幕的消息,请问国家卫生健康委对这个事情有没有调查结果?下一步你们怎样进一步规范肿瘤治疗?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 焦雅辉
感谢您的提问,我们关注到网上这一消息之后对此高度重视,一方面和北医三院取得联系,请北医三院和医生联系,并请医生给我们提供更多详细的信息,对于其中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对于其中明确提到的、具有明确指向的青海患者的情况,我们也组织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对病例整个治疗的过程进行专家和同行的评议,经过专家和同行的评议,认为整个治疗过程当中,治疗的原则还是基本符合规范的,至于其中反映的问题,比如基因测序、基因检测的问题、NK细胞治疗的问题,这个过程当中是否有不当的利益交换,我们也请上海市卫健委进行调查,现在这个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我们要求上海市卫健委在调查的过程当中,如果发现有利益交换和利益输送的违法违规情况,我们绝不护短、绝不回避,将会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
刚才赫捷院士也提到了,我国对肿瘤的规范化诊疗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工作安排,也出台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包括诊疗规范、诊疗指南、合理用药指导原则,也建立了质控系统,包括行为规范性、药物应用规范性,我们都建立了监测和质控系统。下一步,我们在这些方面将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围绕落实经国务院同意的六个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还有去年中央深改委审议的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指导意见,今年我们还要在行业内开展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专项整治行动,其中肿瘤的规范化诊疗是一个重点内容,我们还要加大相应的工作力度。
健康报记者
我们知道罕见病患者相对比较少,确诊和治疗一直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社会公众的认知也比较欠缺,请问你们如何在罕见病的诊疗和科研方面进行提升,如何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水平?
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 李林康
确实像您说的,罕见病的诊疗和诊断方面我们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的医生不认识罕见病,所以国家卫健委在2019年成立了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并且专门成立了办公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发挥协作网的作用:组织全国的协作网医院之间形成国家、省和地市级成员医院的分级就诊和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的工作机制。其实从一年来的工作看,从国家级牵头的北京协和医院到地市医院,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也在全国的医院当中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进行单病种培训,通过案例的研讨,提升一些地方医生对罕见病的认识。4月22日,我去北京协和医院参加了一次罕见病多学科会诊,病人是从山东来的,十年前就一直胃疼、腹泻,查不出来什么原因,包括黄水样便等,去年我们的协和医院医生到山东培训胃泌素瘤相关知识,当时病人的主管医生正好在下面听到了,想到这个病人可能就是这个病,山东的医生跟我们协和的专家沟通病情,希望到北京协和医院开展多学科会诊,上周四这个病人来了以后,通过会诊确定,胃泌素瘤已经到了二期,需要手术。这个案例说明培训和多学科会诊的重要性。
我们也要把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出的中国罕见病诊疗服务信息系统做好,要求看一例登记一例,目前已经接近50万例。通过两三年的运行,能够绘制出中国罕见病诊疗能力的地图,比如天津哪些医院和医生看SMA,天津有多少病人、多少患者,北京协和医院都有哪些专家等等,这些数据其实是为我们未来明确罕见病的定义,包括今后的药物研发都会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还有就是提高社会认知,媒体也应该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家宣传党的政策,包括宣讲、科普医学知识,我们一起携起手来,才能把罕见病的管理工作做好。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注意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都由医疗机构组成,什么样的医疗机构可以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了帮助这些医疗机构提升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使其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可以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怎样的改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 樊嘉
前面我们也有提到,就是在做法上采用同质化平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厦门的区域医疗中心医院,首先是骨干团队的平移和下沉,科室主任垂直管理,我们的骨干在厦门担任执行主任,也是在各个行政职能部门垂直管理,所以对所有厦门医院的管理中山医院全面负责,而且对他们的要求也是和中山医院的要求一样。其次是在制度建设和管理流程方面要求完全同质化,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当地的要求,我们在制度设计、制度管理、流程和要求方面也是按照复旦中山医院的要求和制度进行设计、平移和执行。比如我们在信息化方面、智慧医院建设方面、5G智能应用方面都是在厦门医院和中山医院同步、同时、同轨进行。再就是我们的技术标准,在这方面中山医院在厦门开设40多个科室,都是要求在厦门医院执行同样的技术标准,比如一些高难度的技术,我们有一个病人70多岁了,发现了动脉瘤,这在当地还是比较难治的,多家医院都完成不了,所以当时就到厦门医院,采用我们血管外科的专利技术,治疗以后病人不需要转到上海,当地就可以解决。所以对技术标准的执行和实施都是要求同标准、同质化。只要这三个方面得到执行,就能够把中山医院相对优质的医疗技术、管理和研究能够都在厦门医院实现,从而真正做到在某个区域的医疗中心,比如厦门医院能够真正和中山医院达到同样的水平。我们在2019年有一个叫做CMI的难度系数,这是国际标准认可的难度系数,当时中山医院厦门分院在全国排名一百位之内,现在再去统计的话可能会更高一点,所以能够逐步提升区域医疗中心的诊疗能力。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新冠疫情让“互联网+医疗健康”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潜力,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服务可及性,大量互联网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为了促进互联网医院健康发展、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请问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有何措施?监管层面未来有何打算?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 焦雅辉
前面提到互联网医疗是一把双刃剑,人民群众享受到便利的同时也还是蕴藏着一些风险,一是资质,二是质量,资质加质量就等于安全。如何保证提供服务的机构和人员的资质,另外就是互联网上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如何保障。
我们在设计这项制度的时候就是秉持包容审慎的态度,也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所以我们在出台政策的时候要求各地在审批互联网医院之前一定要先建立省一级的互联网医院医疗服务的监管平台,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建立起来监管平台是不允许审批互联网医院的。到现在为止,全国除了西藏和兵团之外,其它30个省市都已经建立起了互联网医疗监管平台,要求在监管平台上机构和人员的资质,因为我国建立起了医师和护士的电子注册数据库,要求这些人员的资质在我们的数据库当中可以查询得到,能够查询到资质就是合法机构,查询不到的话就是非正规的机构。我们要求这些在互联网上提供服务的人员经过电子认证,并且整个医疗服务要进行全程留痕和可追溯,有条件的也要求提供人脸识别的服务进行相应的资质认证。
对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监管,我们是有这些相应的要求。各地建立起了互联网监管平台,有些地方做的还是不错的,比如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做的都是各有特点,有的是事前事中事后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监管,也有的把开出去的每一张处方都要上传到互联网监管平台,对于用药处方行为进行相应的监管。应该说在这一块,我们各地也都在积极地探索有效的监管方式。
目前我们也在推行医疗机构和医师、护士的电子证照,通过电子证照的建立便于下一步我们互联网服务能够更加便捷地查询到机构和人员的资质。我们也还要进一步强化,就是在出台互联网医院政策时候要求所有互联网医院不允许办虚拟的互联网医院,一定要以实体的医疗机构为依托,就是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监管,把互联网医院的医疗服务行为纳入到我们的质控体系当中,对于线上线下实行一体化的监管,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强化这些要求的落地。
虽然各地建立起了省一级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但大家监管的内容、监管的粗细程度可能都不一样,所以我们现在也在研究,准备下一步出台关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规范,全国都要有统一的规范,监管方面也要提出统一的要求,至少要监管的内容和方面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也要提出统一的要求,这些是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加强的工作方向。
主持人: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今天的发布会聚焦了四个问题,既有顶层设计,也有“互联网+”、互联网医疗以及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还有具体疾病的诊治,比如肿瘤诊疗和罕见病防治。这也是我们“医疗服务惠民生百年巡礼”的首场发布会,今天没有来得及提问的记者朋友,可以下一次在发布会上继续提出您关心的问题,我们将积极回应。谢谢各位嘉宾和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中国网、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