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9日—11日
距离展会开幕还有
000
 搜索  |  中文  EN  FR  
2023学术会议报名通道开启

  会议注册  

健康中国建设 底气更足干劲更大

□首席记者 姚常房 本报记者 张磊
  “这份报告问需于民,接地气、有底气、有力量。”从今年1.69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医疗卫生领域的代表委员们看到了“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的实干精神,看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求真务实的情怀。大家纷纷表示,走在建设健康中国的道路上,更有信心,底气更足、干劲更大,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人民健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卫生健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提振了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心,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徐晓婵副主任医师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政府工作报告》中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工作,她一口气说了一大串。
  徐晓婵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乡村缺医以及乡村医生待遇保障的问题”。“这些问题目前已经得到明显改善。这得益于安徽省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基层医疗特别是乡村医疗的政策。例如,定向委托培养,一村一个大学生村医。由政府出资,进行乡村医生的定向委托培养。”徐晓婵高兴地说,已经有800多名大学生学成进入乡村医疗一线,部分地方缺人的情况得到了缓解。她今年的建议是,聚焦基层医疗能力提升,让乡村医生从有到优。
  “这是一份高举旗帜、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黄昱介绍,福建将总结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着力推进“三医联动”集成改革先行先试,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在推动分级诊疗、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传承创新等领域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福建卫生健康经验和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这表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仍然是今年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中医药又有新的发展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内分泌科主任阮祥燕指出,《政府工作报告》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强调健全生育支持政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保障妇女、儿童等合法权益。
  “作为临床一线的妇产科医生,我将立足本职,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加快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保护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及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阮祥燕表示。
 用实干书写履职担当
  “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一下子吸引了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兼神经内科四病区护士长于洋的眼球。
  近年来,于洋一直在调研长期护理保险落地情况,连续两年的建议也是聚焦于此。于洋说,长护险要解决和满足重度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作为一项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目前,长护险的试点已扩大到49个城市,19个城市将保障范围拓展至中度失能人群,9个城市覆盖了失智人群。但是,随着长护险的进一步推行,我国也面临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和护理机构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亟须建立长期护理人才职业发展和培养规划体系,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出台更多吸引报考和促进毕业到岗就业的激励保障措施,提高长期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并通过立法进一步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于洋建议,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立法工作,尽早建立全国统一的参保范围、筹资机制、待遇保障、失能失智评估标准、护理规范、服务标准等制度;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范围,逐步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参保范围,同时维护好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参保权益;将享受待遇的人群扩大至中、轻度失能参保人员及失智群体,帮助中、轻度失能人员从“被动保险”转为“主动预防”,防止其失能程度进一步恶化,节约保险基金。于洋还呼吁:加强学校与医养机构、养老机构之间合作,根据用人需求,精准对接并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扩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规模;增加护理服务机构数量,并支持护理服务机构根据需求设置和增加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床位。
  《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健全生育支持政策”等利好消息。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表示:“这是今年我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她提出,将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增加国家财政投入,大力发展托育服务,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人口高质量发展;在综合考虑城乡差异的前提下建立常态化财政经费投入机制,降低城镇地区托育服务价格,同时加强农村地区育儿指导和照护培训服务。
  宋树立建议,多措并举缓解生育全程各环节的医疗负担。比如,减轻产前检查费用负担,优化支付方式,规范产前检查项目、频次和价格,完善产前检查费用支付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减轻分娩费用负担,完善支付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适度扩大分娩费用的医保支付范围,规范医保报销覆盖的疾病范围,优化支付方式并适当提高报销标准。
  以问题为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孙思予一直对人才问题颇为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的提法,让他看到了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这些年,由于人才评价中唯论文的倾向仍然存在,这为黑灰产业‘论文工厂’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孙思予表示,虽然我国论文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学术不端导致撤稿也居于首位。2023年,我国作者撤稿篇数近5000篇,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人才声誉。同时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和国际期刊主编的孙思予对此深恶痛绝。他呼吁,尽快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从源头上遏制论文买卖。国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商业性代写论文机构为非法机构、商业性代写论文行为为非法行为。
  “只有明确学术不端行为与其他造假行为一样入‘罪’,切实落实监管和执法主体,严肃处理和打击组织买卖、代写论文,以及以‘润色、修改、翻译’等为名的学术不端行为,才能切断论文交易链。”孙思予说。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今天,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就是时代要求中医作出的回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党委书记王笑频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又反映出民众对中医药维护健康的需求,以及中医药事业在新的历史阶段努力的方向。做强中医优势专科,要做好传承,做好与现代医学科技的结合,加强中医药专科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时俱进持续提升优势专科水平,同时发挥学会、协会的行业代表作用,形成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推动学术发展。
  “医疗资源下沉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可以围绕慢性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展开。”吴焕淦还表示,近年来国内中药材质量管理欠规范和价格的异常上涨严重扰乱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应当建立完善中药全产业链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中药现代创新研究,促进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等,稳定中药材市场,提高中药材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表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而民生保障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精简务实、聚焦民生,具体到了传染病防控、医保、医药、检验、服务、专科建设等细节,为更好地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提供了抓手。下一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将在“务实”上见真章,在“提质增效升级”上下功夫,提高疑难病例诊治能力、提高急诊急救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诺敏表示,分级诊疗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具体实践看,仍存在不少问题。诺敏建议,合理调整双向转诊中各医疗机构间的经济利益,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比如,适当拉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医保报销比例差距,引导参保人员在基层首诊,对于基层上转和上级医院下转的参保人员实行医保支付优惠政策,鼓励开展双向转诊;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和远程医疗平台,加强社区医疗服务能力,保证基层首诊的实施,做到使下转的患者能够得到连贯性、同质化的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下转患者“接得住”。